名家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论坛 >

【2020年会·名家讲坛】高福一:山东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时间:2020-12-07 09:52来源:山东省家具协会 点击:
        
        11月19日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家具协会七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聚力变革,升级发展’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已圆满结束,行业领导与领军企业嘉宾就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业态融合、模式创新等进行深入探讨,为继续扩大会议成果,分享精彩观点,现陆续将各位嘉宾现场演讲实录与大家分享。
        本期分享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福一《山东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高福一 /gaofuyi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高质量发展是山东“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是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一、准确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为精准施策、定向发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有很多不同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国经济进入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新阶段。经过40多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位居世界第二位,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按照国际标准分类,在制造业的全部22个大类中,7大类行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一,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却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情况。所以2015年11月份,总书记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来推动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取得很大的进展。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供给体系质量显著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4.75,比2012年提高近两个百分点;许多机电设备、原材料、消费电子产品质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高铁、特高压输变电、核电、深海钻探等装备制造领域质量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第二,我国经济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前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大幅度跃升,2015年以来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2019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1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9%,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创新能力指数排名世界第15位,进入世界创新国家加行列,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59.5%。这说明未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驱动支撑更加关键。
        在其他领域,我们的进步也非常明显,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震荡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航空航天、超级计算、卫星导航、深海探测等战略高技术领域进入全面突破的新阶段,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驾驶、量子科技、3D打印等前沿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所以十九大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三,我国经济进入内需拉动增长基础作用充分发挥的新阶段。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1万亿元,仅比美国低4.3%,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7.8%,连续6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日趋优化,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但是我国的消费率与世界平均水平还差15个百分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壮大,目前仅有4亿多,形成橄榄型社会至少应该翻一番,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地位将更加突出。所以五中全会明确,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第四,我国经济进入内外发展更加平衡的新阶段。我国已经由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依赖外资转向了互利共赢、内外联动发展阶段。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依存度由2006年的71.6%的峰值下降至2019年的37.2%,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更加均衡。2019年分别是1412.3亿美元和1369.1亿美元。近十几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左右。
        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得到全球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截至今年6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先后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G20)、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欧会议以及其他区域组织和多边平台的有关文件中;2017年3月,首次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安理会一直通过的第2344号决议中。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从创新驱动发展看山东。山东的供给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2019年,“四新”经济占比达到28%。很多重点领域都具有世界竞争力,比如轨道交通,现在国内1/4的轨道交通都是青岛城阳小镇生产的。海工装备,如深水作业式、钻井平台,过去是北美垄断,现在完全可以自主设计,而且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同时核电装备也是世界一流。
        创新驱动。第一,山东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黄三角农高区是全国第二家农高区,还有国家超算济南中心、青岛国家深海基地已经建成。特别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全国第一。第二,山东在研发科技体制创新方面也有重大突破,成立了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新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第三,创新成果质量显著提高,连续多年山东省都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基础作用发挥看山东。2019年,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770.6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山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597元);山东人均消费支出为2042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559元)。作为全国唯一户籍人口和常驻人口双过亿的人口大省,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挖掘潜力十分巨大。
        从内外平衡发展看山东。2019年,山东外贸进出口总值2.04万亿元人民币,外贸依存度达到28.7%;实际使用外资146.9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为102.4亿美元。两者的年均增速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2013-2017年,国家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年均分别增长2%和8%,山东分别是5%和20%)。
        二、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主要问题
        稳增长压力大。长期以来,山东经济增速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2016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2017年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2018年山东增速6.4%,全国是6.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2019年山东增速5.5%,全国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今年前3季度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9%,全国GDP同比增长0.7%,虽然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稳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
        产业竞争力总体偏弱。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虽然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服务业占比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全国是53.9%,我省是53%)。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工业两个70%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生产性服务业约为广东、江苏的三分之二。从高新技术企业来看,截至2019年底,山东高新技术企业为1.1万家,广东超过5万家,江苏是2.4万家,浙江1.8万多家。
        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偏低。2017年,我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居全国第6位(广东总量第一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第一,江苏总量第二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第二,山东总量第三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第六)。目前,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企业为23.4%,江苏42.5%、浙江38.8%、广东35.6%。国家首批四个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北京百度、浙江杭州阿里巴巴、广东深圳腾讯和安徽合肥科大讯飞,山东没有,所以山东代表与前沿创新领域还是差距比较大。
        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不足。我省的企业都在一些熟悉领域、传统领域,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大多由传统行业升级改造而来,原创企业很少。而新兴行业呈指数级增长,抢先一步往往就会占领整个市场。
        产业集群集聚能力不强。行业聚集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尚未形成分工协作紧密的高端产业集群(中国重汽)。产业配套率低,如浪潮集团主要靠广州、深圳等省外配套,青岛家电电子产业的本地配套率仅为40%左右。园区多而不强,主导产业不够突出,园区内企业彼此之间分工协作不够紧密,园区与园区之间、园区内企业之间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制约着高端产业集群的形成。
        开放水平不高。环绕我国的周边只有日韩是发达国家,山东和日韩文化相近,地理相近,产业互补性强,但是我省开放水平度仅2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与沿海开放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世界500强投资情况。截止2019年,仅216家企业来山东投资发展,而武汉市已经达到266家,与广东江苏差距更大,广东有301家。
        三、推动我省加快迈上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举措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蝶变期。 “十四五”时期,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抓手,强化创新驱动、智能制造、数据赋能、模式创新、品牌培育、园区支撑和开放拉动,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提供坚实保障。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坚决提出科技创新要自立自强。对我省来讲,主要一下几个方面:
        (一)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第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推进省级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我省布局落地;新建和重组相结合,打造特色实验室体系,积极在优势领域争创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着力突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引领技术创新能力,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黄三角农高区、济青烟国家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区建设,力争实现16市国家高新区全覆盖。
        第三,打造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府整合创新资源的作用,依托创新龙头企业、骨干科研院所和行业技术学会,按照资源共享、技术共享、研发能力共享的思路,加快构筑汇聚包括大型科学仪器、高层次专家队伍、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等在内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第四,支持建设开放式创新平台。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的特征,单打独斗式的创新很难有所作为,开放协同创新是大势所趋。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光刻机。目前最尖端的装备阿斯麦的极紫外光刻机,涉及顶级光源、高精度镜头和精密仪器制造三大领域,8000多个核心零部件,是联合美国、日本、欧洲、韩国和台湾地区等企业研发的,ASML只掌握不到10%的核心技术。
        第五,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二)更加注重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力量。德国西门子安贝格工厂20多年来致力于从管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到物流配送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在厂区面积不扩大的前提下,产能提升了8倍,产品质量提高了40多倍,合格率高达99.9988%。
        (三)更加注重数据赋能
        智能制造、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代表和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所有领域,都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的核心支撑。数据是关键的生产要素(红领集团),我们已经进入数据赋能发展的时代。特别是5G商用的推广和普及,将加速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落地进程,数据、算法、算力成为核心竞争力,5G+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山东产业门类较为齐全,数据“金矿”资源丰富;拥有国家软件基地、超算中心等,数据驱动发展具有良好支撑。
        (四)更加注重模式创新
        新一轮工业革命全面突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新的生产模式、组织模式、激励模式大量涌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更加注重品牌培育
        坚持企业和政府共同发力。支持企业提高创建品牌、运营品牌能力,强化政府质量管理、标准建设和品牌保护责任,搭建政企合作平台,做好打捆宣传品牌文章。
        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并举。支持企业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品牌,提升山东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集群品牌与区域品牌培育并重。构建以集群品牌为纽带的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打响集群品牌;探索以区域品牌为纽带整合全域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的模式,打响区域品牌。
        (六)更加注重园区支撑
        园区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根据《全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我省共有省级及以上各类开发区174家,居全国首位。目前,开发区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8.6%和55.1%,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愈发突出。
        (七)更加注重开放拉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构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时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借助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东风,加速补上对外开放的短板,是推动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